这一刻,世人目光又一次聚集我国西北巴丹吉林沙漠深处——
2023年5月29日11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万众瞩目的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正式露脸:指令长景海鹏、航天飞翔工程师朱杨柱、载荷专家桂海潮。
追梦星斗大海,英豪为国出征。这是个具有“全”“新”“多”特色的乘组:
初次包括“航天驾驭员、航天飞翔工程师、载荷专家”3种航天员类型;第三批航天员初次履行飞翔使命,也是我国航天飞翔工程师和载荷专家的初次太空飞翔;景海鹏成为我国首位四度飞天的航天员,也将是我国迄今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
依据方案,他们将于5月30日9时31分乘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开端我国空间站进入运用与发展阶段的初次载人飞翔,一同也敞开我国人第11次飞向太空的征途。
景海鹏:四度飞天第一人
这是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景海鹏。
举重若轻,镇定自若。第4次站在问天阁与中外记者见面的景海鹏沉着仍旧。
从初次太空的2天20小时27分钟飞翔,到神舟九号的13天世界漫游;从太空33天的中期驻留,到这次行将开端的约5个月驻留“天宫”,景海鹏成为四度飞天的我国航天第一人。
“为什么还要飞?”记者问。
景海鹏说:“作为一名航天员,履行飞天使命、出征太空是我的主责主业,便是我的作业。”
1998年1月5日,景海鹏和13名战友一同,在艳丽的五星红旗下庄重发誓,成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
为圆飞天梦,那些年,他晚上12点前几乎没有歇息过,也没陪家人度过一个完好的周末,乃至没有陪爸爸妈妈过一个新年。
2008年,景海鹏和翟志刚、刘伯明乘神舟七号飞天。他们密切配合,完结了我国初次空间出舱活动。
那天,出舱舱门刚翻开,翟志刚预备出舱时,座舱内忽然传来外表报警声:“轨道舱火灾!”危殆时刻,正在返回舱值守的景海鹏敏捷查看仪器的各大体系,并与在轨道舱的刘伯明进行判别排故,一同向地上陈述:“外表显现轨道舱火灾,请地上查看承认。”
后经六合一同断定,此为外表误报警,但“即便咱们回不去,也必定要让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的铮铮誓言至今仍让闻者动容。
天外归来后,景海鹏归零效果、归零心态,又全力投入到神舟九号使命备战操练中。
“是党和人民培养了咱们,是祖国托举着咱们飞天。”他说,身体在天上能够飘,可是做人不能“飘”,更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自鸣得意、故步自封。
神舟九号使命要进行我国初次手控交会对接,每名航天员都要熟练掌握。操练之余,景海鹏常常为自己“加码”,到使命查核前,他已经在模拟器操练了2000屡次,是规则操练次数、时刻的两倍。
2012年6月,景海鹏作为使命指令长,与战友刘旺、刘洋驾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圆满完结了我国初次载人交会对接使命。
2016年10月,景海鹏第三次履行飞天使命。这一次,他带着年青的航天员陈冬一同在轨飞翔33天,初次完结了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在太空的那段日子里,他不只当好飞船“驾驭员”,还要当好太空科学家,积极参加体系规划、产品研发、技能攻关,出色完结了近百项空间科学试验使命,先后提出上百条改善定见。
在进行太空跑台捆绑体系验证试验时,数次操作都宣告失利。但景海鹏没有轻言抛弃,和陈冬重复揣摩、仔细领会,经过屡次测验,总算完结了在太空中奔驰,为后续航天员在空间站长时刻驻留时加强体能操练、有用避免空间运动病积累了经历。
7年一瞬。
此间,景海鹏的岗位有过几回变化,但他一直没有忘掉自己是一名航天员的初心使命。在陆军某部任职期间,他随身携带了一切飞翔操练材料,定时和教员进行电话沟通交流,运用周末回队操练查核。
600个俯卧撑、600个仰卧起坐、上千次跳绳成为他每天的标配,飞翔手册、操作攻略加起来有70多本,不计其数条指令都已纯熟于心……景海鹏的身体素质和飞翔技能仍旧优异。
2022年6月,景海鹏当选神舟十六号飞翔乘组。
这是他第三次担任指令长。前两次担任指令长时,景海鹏和队友凭着“分秒不差、毫厘不失”的谨慎风格,效果了我国初次手控交会对接和中期在轨驻留使命的圆满成功。
这一次,面临2名比自己小20岁、毫无飞翔经历及太空环境体会的队友组成的“跨代乘组”,景海鹏深感责任重大。每次操练,他拿到操作攻略后,都要求乘组独立完结整个操作流程后再进行总结和解说。他还带领乘组对空间科学试验、航天员出舱活动、空间站保护修理、长时刻飞翔健康防护,特别是应急与毛病处置都进行了精心、精细、精准预备。
经过一年的朝夕相处,景海鹏和两名年青队友非常默契,一个表情、动作和目光,互相都能心照不宣。他说:“咱们有决计、有决心、有才能坚决完结使命,用咱们的双手把一切科学家的汗水汗水、才智和愿望变成实际。”
朱杨柱:我国首个航天飞翔工程师
这是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朱杨柱。
5月29日,老练慎重的朱杨柱初次揭露露脸。
身为空气动力学专业博士后、曾任大学教员、作为我国首位航天飞翔工程师履行载人飞翔使命——对他来说,这绝不只仅是走运,更不是偶尔,而是执着追梦十余载的效果。
打小,朱杨柱心中就有一个蓝天梦。他中学年代的母校——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是飞翔员选拔基地之一,校园里装备了一些飞翔操练器件。他在学习之余,就热心操练那些飞翔器件,尤其是有高难度的固定滚轮玩得特别溜。
种种原因,他没能成为飞翔员,但高考填写自愿时坚决填写国防科技大学飞翔器体系与工程专业。他说:“上不了天,那就研讨上天的东西。”为此,同学还给他起了个外叫喊“飞天猪”,这也成了他现在的微信名。
大学期间,朱杨柱先后攻读流体力学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参加研讨的项目获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能创造二等奖。
结业后,他被分配到某工程大队。给脚手架刷过漆,建立过工棚,装过暖气,支过混凝土模板……第一年,这位曾长时刻泡在试验室里研讨高科技的高才生,带着一群兵士天天在深山峡谷中摸爬滚打,踏踏实实地在工地上干了一年。
之后,他请求攻读博士后,师从“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院士。2017年,朱杨柱被引荐进入航天工程大学,担任建造力学根底试验室,在展开科研作业一同完结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拟定。
就在他顺风顺水搞科研的时分,少年年代的飞天愿望再次点着。一次不经意间,朱杨柱得知第三批航天员招选扩大范围,向相关范畴接收航天飞翔工程师。他地点的校园也在其间。
“尽管不能驾驭战机飞翔蓝天,可是如果能飞向更高更远的太空,岂不是愈加令人神往?我必定要试一试。”朱杨柱说。
经过一轮又一轮严厉的选拔后,他顺畅过关,终究成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
通天之路,从来没有捷径。
手控交会对接,被称为“太空穿针”。刚开端,没有空中飞翔经历的朱杨柱控制起来非常费劲。航天员公寓里,放置的那台手控交会对接桌面式操练器成了他课后加练的当地。经过上千小时的操练,他最终形成了肌肉回忆,完结了手控交会对接的精准操作。
大多数航天员面临水下操练都需求战胜各式各样的应战,有狭小密闭空间带来的捆绑感,有水下波纹导致的晕厥感,以及体力不支等等。朱杨柱遇到的应战则是上脚限位器。将厚重的鞋子近乎盲操作地卡进脚限位器2厘米左右的卡槽缝里,本来便是个高难度的技能活。他的脚型比较小,穿戴舱外服配套的鞋子后,脚在鞋里闲逛,上脚限位器愈加困难。经过重复试验,他穿上两双厚袜子、两双薄袜子后,鞋子总算合脚了。
2022年6月,朱杨柱当选神舟十六号乘组,在第三批航天员中首先履行使命。
2023年5月29日,初次揭露露脸的朱杨柱说:“作为航天飞翔工程师,我将在指令长的带领下,完结好空间站组合体的日常运用、保护和修理使命,展开好载荷照顾和实(试)验作业,保证空间站愈加高效、安稳、安全、持久地运转!”
桂海潮:我国首个载荷专家
这是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
戴着一副近视眼镜,黑瘦的脸上洋溢着自傲的笑脸。5月29日,跟着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的发布,桂海潮作为我国履行载人飞翔使命的首个载荷专家第一次呈现在了大众的视界里。
“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参加到载人航天事业中是一件美好的事。坚持好奇心、探究不知道是我前行的动力。”桂海潮说。
从小,他对科学就有着稠密的爱好,一套《我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他少年年代最为心爱的科普读物。
高考时,桂海潮以县城理科第一名的效果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翔器规划与工程专业。
尔后9年时刻,他一路攻读完博士学位,继而赴国外从事博士后研讨。学成归国,他挑选回到自己的母校,成为宇航学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桂海潮开端担任博士生导师。合理他在自己的范畴方案大展拳脚时,一次千载一时的时机呈现了——国家开端招募第三批航天员,其间,航天飞翔工程师和载荷专家从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选拔。
他第一时刻报名参选,经过层层苛刻的选拔后,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参加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部队。
离心机操练中,航天飞翔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选拔规范是6G的过载,但入队后一切人的操练规范都要到达8G。
第一次操练,桂海潮感觉胸腹部被牢牢压住,每一次呼吸,都有拉扯的感觉,心率也偏高。他对自己的体现极不满足。操练完毕,他便找有经历的师兄们讨教。爱揣摩的他还找出了自己效果欠安的症结地点——心思严重,身体素质、技巧缺乏,导致呼吸对立动作做得不到位。
为此,他在今后的操练中不断批改,不光战胜了2G的距离,操练效果也从二级提高到一级。
转椅操练中,他一开端有些不适反响——冒虚汗、厌恶、头晕。不服输的桂海潮开端加练——每天操练20分钟“打地转”,一只手抓着另一侧耳朵原地旋转。就这样,操练了一段时刻后,他的操练效果也到达了一级。
第一次进行水下操练时,桂海潮底子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姿势。
操作欠好就重复练。第一次操练时,他就在水下重复操练了四五个小时,衣服都湿透了,连手套里都是汗。那一刻,桂海潮总算体会到什么叫手握不住筷子的感觉。
2022年,桂海潮被确认履行神舟十六号使命。他非常爱惜这次时机,但也感到压力满满。
“要是现在让你飞,你是不是有决心?”乘组刚成立时,景海鹏这么问他,他挑选了缄默沉静,底气缺乏。
为了让自己的底气足起来,桂海潮开端拟定学习方案,晚上进行强化操练。
这次使命是我国空间站进入运用与发展阶段后的初次载人飞翔,即将承当非常深重的空间科学实(试)验使命。作为乘组中的载荷专家,桂海潮承当了较多的试验项目。这些试验范畴跨度大,舱表里载荷数量、试验项目多,试验设备、试验机柜精细,保护修理操作要求高。操练中,他不光要知道操作流程,还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
经过吃苦操练,在一次次的磨炼和指令长高规范严要求的传帮带之下,桂海潮的决心越来越足。
“你预备好了吗?”
飞向太空之前,面临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桂海潮非常自傲地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从技能上、身体上、心思上都预备好了,我有决心迎候这次使命的应战。”(李国利、占康、黎云、黄一宸、郭明芝)
来历:新华社